汪元量(wānɡ yuán liànɡ)
汪元量(1241~1317年后)南宋末诗人、词人、宫廷琴师。字大有,号水云,亦自号水云子、楚狂、江南倦客,钱塘(今浙江杭州)人。琳第三子。度宗时以善琴供奉宫掖。恭宗德祐二年(1276)临安陷,随三宫入燕。尝谒文天祥于狱中。元世祖至元二十五年(1288)出家为道士,获南归,次年抵钱塘。后往来江西、湖北、四川等地,终老湖山。诗多纪国亡前后事,时人比之杜甫,有“诗史”之目,有《水云集》、《湖山类稿》。
入道原因
其一、元初道教受到帝王的推崇,社会地位颇高,道士的生活比较优越,生活方式比较自由,以道士身份南归对于一位宋室旧臣是一种不错的选择。
其二、汪元量一向认为自己是汉族儒生,以全真教为代表的道教中兼容的儒家思想正好可以使汪元量在道教信仰中保留自己儒家的印记。而其中的遗民情怀也正好满足了汪元量的心理需求,满足他精神上的某种归依感。
其三、蒙元民族的统治,曾一度使汉族儒生处境艰难,并对汉族文化的传承产生了很大的消极作用。而道教是汉族文化相对比较纯净的留存之处,道教中民族文化的因素就成了他最终入道的又一原因。
文学创作
汪元量的友人李珏跋元量所撰《湖山类稿》,称元量“亡国之戚,去国之苦,艰关愁叹之状,备见于诗”,“亦宋亡之诗史”。“宋亡之诗史”,是汪元量诗的主要特色。《醉歌》10首中,“声声骂杀贾平章”,揭露贾似道之流荒废政事,贻误国家的罪恶;“侍臣已写归降表,臣妾签名谢道清”,直呼最高当权者太皇太后谢氏之名,痛斥她率先投降的可耻行径,满腔悲愤,不愧史笔。《越州歌》20首,描述了元兵南下时半壁河山遭受蹂躏的惨象:“东南半壁日昏昏,万骑临轩趣幼君。三十六宫随辇去,不堪回首望吴云”;“一阵西风满地烟,千军万马浙江边。官司把断西兴渡,要夺渔般作战船”。亡国之痛,悲歌当哭。又有《湖州歌》98首,从“丙子正月十有三,挝□伐鼓下江南,皋亭山下青烟起,宰执相看似醉酣”写起,以七绝联章的形式,依次记述“杭州万里到幽州”的所历所感、所见
汪元量(1241~1317年后)南宋末诗人、词人、宫廷琴师。字大有,号水云,亦自号水云子、楚狂、江南倦客,钱塘(今浙江杭州)人。琳第三子。度宗时以善琴供奉宫掖。恭宗德祐二年(1276)临安陷,随三宫入燕。尝谒文天祥于狱中。元世祖至元二十五年(1288)出家为道士,获南归,次年抵钱塘。后往来江西、湖北、四川等地,终老湖山。诗多纪国亡前后事,时人比之杜甫,有“诗史”之目,有《水云集》、《湖山类稿》。
入道原因
其一、元初道教受到帝王的推崇,社会地位颇高,道士的生活比较优越,生活方式比较自由,以道士身份南归对于一位宋室旧臣是一种不错的选择。
其二、汪元量一向认为自己是汉族儒生,以全真教为代表的道教中兼容的儒家思想正好可以使汪元量在道教信仰中保留自己儒家的印记。而其中的遗民情怀也正好满足了汪元量的心理需求,满足他精神上的某种归依感。
其三、蒙元民族的统治,曾一度使汉族儒生处境艰难,并对汉族文化的传承产生了很大的消极作用。而道教是汉族文化相对比较纯净的留存之处,道教中民族文化的因素就成了他最终入道的又一原因。
文学创作
汪元量的友人李珏跋元量所撰《湖山类稿》,称元量“亡国之戚,去国之苦,艰关愁叹之状,备见于诗”,“亦宋亡之诗史”。“宋亡之诗史”,是汪元量诗的主要特色。《醉歌》10首中,“声声骂杀贾平章”,揭露贾似道之流荒废政事,贻误国家的罪恶;“侍臣已写归降表,臣妾签名谢道清”,直呼最高当权者太皇太后谢氏之名,痛斥她率先投降的可耻行径,满腔悲愤,不愧史笔。《越州歌》20首,描述了元兵南下时半壁河山遭受蹂躏的惨象:“东南半壁日昏昏,万骑临轩趣幼君。三十六宫随辇去,不堪回首望吴云”;“一阵西风满地烟,千军万马浙江边。官司把断西兴渡,要夺渔般作战船”。亡国之痛,悲歌当哭。又有《湖州歌》98首,从“丙子正月十有三,挝□伐鼓下江南,皋亭山下青烟起,宰执相看似醉酣”写起,以七绝联章的形式,依次记述“杭州万里到幽州”的所历所感、所见
所闻:“北望燕云不尽头,大江东去水悠悠。夕阳一片寒鸦外,目断东南四百州”;“两淮极目草芊芊,野渡灰余屋数椽。兵马渡江人走尽,民船拘敛作官船”。景真情挚,非有切身感受者不能道。《湖州歌》、《越州歌》、《醉歌》是汪元量“诗史”的代表作。其深度和广度都超出其他宋遗民同类的诗。它记述的史实,往往能补史籍之所未及。
汪元量南归后,写了不少诗来反映人民在元朝统治下所过的痛苦生活,如《钱塘》“平芜古路人烟绝,绿树新墟鬼火明”,《兴元府》“官吏不仁多酷虐,逃民饿死弃儿孙”等,可以看成是“宋亡诗史”的一部分。
汪元量早期创作《居拟苏武》四首、《月夜拟李陵诗传三首》,立意、谋篇、遣辞都模仿古诗《李陵与苏武诗》、《苏武诗》,痕迹过于显露。元兵南逼,国势飘摇,他的诗融入了时代的内容,逐渐形成了自己的风格。他师法杜甫,模仿杜甫的秦州体,自认为"篇篇妙入神"(《杭州杂诗和林石田》),颇有心得。他在颠沛困顿之中,进一步领悟到杜诗“句句好”(《草地寒甚毡帐中读杜诗》)。他在大都所作《黄金台和吴实堂韵》中写道:“君臣难再得,天地不重来”,感到大势已去而又执著地眷恋故国;在《平原郡公赵福王挽章》中写“南冠流远路,北面幸全尸”,声讨元统治者虐待宋宗室。这些诗作继承了杜甫的沉郁,而又有他自己那个时代所赋予的苍凉和悲愤。他为挽文天祥而作的《浮丘道人招魂歌》,则学杜甫的《同谷七歌》,深得其章法。南归后写的山水诗,偶有明快之笔,但大多数是抒写寂寞哀愁心情的,如“孤舟行客愁无那,十二峰前十二滩”(《夔门》)。还有一些诗则受江湖派的影响,意境幽窄。
以“德祐之变”为界限,汪元量的词可以分为前后两期。前期词的主要内容是描述宫廷生活。如〔莺啼序〕《宫中新进黄莺》写黄莺的伶俐,〔汉宫春〕《春苑赏牡丹》写牡丹的娇媚,曲尽物态,颇有情致。〔失调名〕《宫人鼓瑟奏霓裳曲》写宫人的哀怨。这些词辞采华美,结构缜密,虽然境界不高,但能做到典丽而不堆砌,工致而不晦涩。他的〔长相思〕中的“阿哥儿,阿姑儿,两个天生一对儿”,则通俗活泼,充满欢乐情绪。
“德祐之变”以后,汪元量的词作内容与风格都有了变化。至元十三年赴大都途中,他发出了“目断东南半壁,怅长淮已非吾土”的慨叹。在大都期间,在一组〔忆秦娥〕词中,他写南宋宫人“强将纤指按金徽,未成曲调心先悲。心先悲,更无言语,玉箸双垂”,“天沉沉,香罗拭泪行穷阴。行穷阴,左霜右雪,冷气难禁”,冲破了传统的“宫怨”作品中的幽愁暗恨,表达了被俘者的苦楚和眷恋故国的心情。其他如〔人月圆〕“不堪回首,离宫别馆,杨柳依依”,〔满江红〕《和王昭仪韵》“更那堪杜宇,满山啼血”,都感人至深。这些作品继承并发扬了陆游、辛弃疾、陈亮爱国词的传统,不事雕琢,直抒观感,言显意真。南归后,山河变色,“肠断江南倦客,歌未了,琼壶敲缺”(〔暗香〕),孤寂忧伤,眷怀故国,成为这一时期作品的主要内容,而且感情更趋深沉。代表作是〔莺啼序〕《重过金陵》。
生平
汪元量出生在一个琴而儒的大家庭中。年轻时,因精于弹琴作画、写诗填词,“以词章给 事宫掖”,成为供奉内廷的琴师,侍谢太后(理宗之后)和王昭仪(度宗之嫔),并与柴望(著有《秋堂集》)、马廷鸾(著有《碧梧玩芳集》)等有交往。
德祐二年(1276)宋廷降元,元世祖诏三宫北迁大都。汪元量以宫廷琴师身份随太皇太后北行,“杭州万里到幽州”,目睹了南宋奉表降元的悲惨一幕,也亲身经历了三宫北上、燕京生活,由此写下了《醉歌》、《越州歌》、《湖州歌》等具有强烈纪实性的诗史作品,以独特的视角记录宋元更替时期的真实事件,以补史书之不足。
文天祥兵败被执,囚于大都,汪元量曾屡至囚所探视。文天祥为汪元量集杜甫诗句,成《胡笳十八拍》,并为元量作品作序。汪元量写了《妾薄命呈文山道人》、《生挽文丞相》等诗,勉励文天祥尽节。在文天祥壮烈殉国后,他又作了《孚丘道人招魂歌》九首,形式模仿杜甫的《同谷七歌》,为文天祥招魂。
汪元量伴随三宫在北方生活了十三年,期间常出席元主举行的各种筵席,并以琴名于大都,受到元主的特别恩遇。他还授瀛国公赵显诗书,曾出仕翰林院,奉命降香。至元二十五年(1288)以后,太皇太后、王昭仪仙逝,十八岁的瀛国公赵显入吐蕃学佛法,其母全太后入正智寺为尼,他守候的宋室王族分崩离析,此时汪元量毅然决然地上书太祖请求南归,至元二十五年(1288)终得黄冠归,自号水云子。南归后,他组诗社,过潇湘,入蜀川,访旧友,后于钱塘筑“湖山隐处”,自称“野水闲云一钓蓑”。据传他行踪飘忽,被时人称为“神仙”,终老山水。
著述
清初黄虞稷《千顷堂书目》著录汪元量《湖山类稿》13卷,《汪水云诗》4卷,《水云词》2卷,已佚。清代乾隆间,鲍廷博刻刘辰翁选《湖山类稿》5卷(前4卷为诗,第5卷为词),《水云集》1卷。以流传系统不同,重见的诗很多。二者共收诗 300多首,词20多首,《四库全书》即以鲍氏二本著录。今人孔凡礼自明代抄本《诗渊》及《永乐大典》残卷中辑得汪森本未收诗约100首,词20多首,与汪氏二本合为一编,题为《增订湖山类稿》,1984年中华书局出版。
▼汪元量南归后,写了不少诗来反映人民在元朝统治下所过的痛苦生活,如《钱塘》“平芜古路人烟绝,绿树新墟鬼火明”,《兴元府》“官吏不仁多酷虐,逃民饿死弃儿孙”等,可以看成是“宋亡诗史”的一部分。
汪元量早期创作《居拟苏武》四首、《月夜拟李陵诗传三首》,立意、谋篇、遣辞都模仿古诗《李陵与苏武诗》、《苏武诗》,痕迹过于显露。元兵南逼,国势飘摇,他的诗融入了时代的内容,逐渐形成了自己的风格。他师法杜甫,模仿杜甫的秦州体,自认为"篇篇妙入神"(《杭州杂诗和林石田》),颇有心得。他在颠沛困顿之中,进一步领悟到杜诗“句句好”(《草地寒甚毡帐中读杜诗》)。他在大都所作《黄金台和吴实堂韵》中写道:“君臣难再得,天地不重来”,感到大势已去而又执著地眷恋故国;在《平原郡公赵福王挽章》中写“南冠流远路,北面幸全尸”,声讨元统治者虐待宋宗室。这些诗作继承了杜甫的沉郁,而又有他自己那个时代所赋予的苍凉和悲愤。他为挽文天祥而作的《浮丘道人招魂歌》,则学杜甫的《同谷七歌》,深得其章法。南归后写的山水诗,偶有明快之笔,但大多数是抒写寂寞哀愁心情的,如“孤舟行客愁无那,十二峰前十二滩”(《夔门》)。还有一些诗则受江湖派的影响,意境幽窄。
以“德祐之变”为界限,汪元量的词可以分为前后两期。前期词的主要内容是描述宫廷生活。如〔莺啼序〕《宫中新进黄莺》写黄莺的伶俐,〔汉宫春〕《春苑赏牡丹》写牡丹的娇媚,曲尽物态,颇有情致。〔失调名〕《宫人鼓瑟奏霓裳曲》写宫人的哀怨。这些词辞采华美,结构缜密,虽然境界不高,但能做到典丽而不堆砌,工致而不晦涩。他的〔长相思〕中的“阿哥儿,阿姑儿,两个天生一对儿”,则通俗活泼,充满欢乐情绪。
“德祐之变”以后,汪元量的词作内容与风格都有了变化。至元十三年赴大都途中,他发出了“目断东南半壁,怅长淮已非吾土”的慨叹。在大都期间,在一组〔忆秦娥〕词中,他写南宋宫人“强将纤指按金徽,未成曲调心先悲。心先悲,更无言语,玉箸双垂”,“天沉沉,香罗拭泪行穷阴。行穷阴,左霜右雪,冷气难禁”,冲破了传统的“宫怨”作品中的幽愁暗恨,表达了被俘者的苦楚和眷恋故国的心情。其他如〔人月圆〕“不堪回首,离宫别馆,杨柳依依”,〔满江红〕《和王昭仪韵》“更那堪杜宇,满山啼血”,都感人至深。这些作品继承并发扬了陆游、辛弃疾、陈亮爱国词的传统,不事雕琢,直抒观感,言显意真。南归后,山河变色,“肠断江南倦客,歌未了,琼壶敲缺”(〔暗香〕),孤寂忧伤,眷怀故国,成为这一时期作品的主要内容,而且感情更趋深沉。代表作是〔莺啼序〕《重过金陵》。
生平
汪元量出生在一个琴而儒的大家庭中。年轻时,因精于弹琴作画、写诗填词,“以词章给 事宫掖”,成为供奉内廷的琴师,侍谢太后(理宗之后)和王昭仪(度宗之嫔),并与柴望(著有《秋堂集》)、马廷鸾(著有《碧梧玩芳集》)等有交往。
德祐二年(1276)宋廷降元,元世祖诏三宫北迁大都。汪元量以宫廷琴师身份随太皇太后北行,“杭州万里到幽州”,目睹了南宋奉表降元的悲惨一幕,也亲身经历了三宫北上、燕京生活,由此写下了《醉歌》、《越州歌》、《湖州歌》等具有强烈纪实性的诗史作品,以独特的视角记录宋元更替时期的真实事件,以补史书之不足。
文天祥兵败被执,囚于大都,汪元量曾屡至囚所探视。文天祥为汪元量集杜甫诗句,成《胡笳十八拍》,并为元量作品作序。汪元量写了《妾薄命呈文山道人》、《生挽文丞相》等诗,勉励文天祥尽节。在文天祥壮烈殉国后,他又作了《孚丘道人招魂歌》九首,形式模仿杜甫的《同谷七歌》,为文天祥招魂。
汪元量伴随三宫在北方生活了十三年,期间常出席元主举行的各种筵席,并以琴名于大都,受到元主的特别恩遇。他还授瀛国公赵显诗书,曾出仕翰林院,奉命降香。至元二十五年(1288)以后,太皇太后、王昭仪仙逝,十八岁的瀛国公赵显入吐蕃学佛法,其母全太后入正智寺为尼,他守候的宋室王族分崩离析,此时汪元量毅然决然地上书太祖请求南归,至元二十五年(1288)终得黄冠归,自号水云子。南归后,他组诗社,过潇湘,入蜀川,访旧友,后于钱塘筑“湖山隐处”,自称“野水闲云一钓蓑”。据传他行踪飘忽,被时人称为“神仙”,终老山水。
著述
清初黄虞稷《千顷堂书目》著录汪元量《湖山类稿》13卷,《汪水云诗》4卷,《水云词》2卷,已佚。清代乾隆间,鲍廷博刻刘辰翁选《湖山类稿》5卷(前4卷为诗,第5卷为词),《水云集》1卷。以流传系统不同,重见的诗很多。二者共收诗 300多首,词20多首,《四库全书》即以鲍氏二本著录。今人孔凡礼自明代抄本《诗渊》及《永乐大典》残卷中辑得汪森本未收诗约100首,词20多首,与汪氏二本合为一编,题为《增订湖山类稿》,1984年中华书局出版。
- 1、《忆秦娥》 马萧萧。燕支山中风飘飘。风飘飘。黄昏寒雨,直是无憀。玉人何处...
- 2、《忆秦娥》 雪霏霏。蓟门冷落人行稀。人行稀。秦娥渐老,着破宫衣。强将纤指...
- 3、《湖州歌·其六》 水 北望燕云不尽头,大江东去水悠悠。夕阳一片寒鸦外,目断东南四百...
- 4、《水龙吟·淮河舟中夜闻宫人琴声》 爱国 鼓鞞惊破霓裳,海棠亭北多风雨。歌阑酒罢,玉啼金泣,此行良苦。...
- 5、《传言玉女·钱塘元夕》 宋词精选 一片风流,今夕与谁同乐。月台花馆,慨尘埃漠漠。豪华荡尽,只有...
- 6、《一剪梅·怀旧》 宋词精选 十年愁眼泪巴巴。今日思家。明日思家。一团燕月照窗纱。楼上胡笳...
- 7、《望江南·幽州九日》 宋词精选 官舍悄,坐到月西斜。永夜角声悲自语,客心愁破正思家。南北各天...
- 8、《莺啼序·重过金陵》 咏史怀 金陵故都最好,有朱楼迢递。嗟倦客、又此凭高,槛外已少佳致。更...
- 9、《卜算子(河南送妓移居河西)》 我向河南来,伊向河西去。客里相逢只片时,无计留伊住。去住总由...
- 10、《六州歌头(江都)》 绿芜城上,怀古恨依依。淮山碎。江波逝。昔人非。今人悲。惆怅隋...
- 11、《好事近(浙江楼闻笛)》 独倚浙江楼,满耳怨笳哀笛。犹有梨园声在,念那人天北。海棠憔悴...
- 12、《琴调相思引(越上赏花)》 晓拂菱花巧画眉。猩罗新翦作春衣。恐春归去,无处看花枝。已恨东...
- 13、《忆秦娥》 水悠悠。长江望断无归舟。无归舟。欲携斗酒,怕上高楼。当年出塞...
- 14、《忆秦娥》 笑盈盈。晓妆扫出长眉青。长眉青。双开雉扇,六曲鸳屏。少年心在...
- 15、《忆王孙》 尘寰财色苦相萦。著爱浮华役此身。好收灵源一点真。绝贪嗔。便是...
- 16、《忆王孙》 修行谁会把心降。赤凤驱将饮碧江。调引婴娇笑舞双。剔银缸。物物...
- 17、《莺啼序(宫中新进黄莺)》 檀栾宫墙数仞,敞朱帘绣户。正春暖、飘拂和风,衮入红尘香雾。见...
- 18、《瑞鹧鸪》 内家雨宿日辉辉。夹遥桃花张锦机。黄纛软舆抬圣母,红罗凉伞罩贤...
- 19、《忆王孙》 华清宫树不胜秋。云物凄凉拂曙流。七夕何人望斗牛。一登楼。水远...
- 20、《忆王孙》 鹧鸪飞上越王台。烧接黄云惨不开。有客新从赵地回。转堪哀。岩畔...
- 21、《忆王孙》 吴王此地有楼台。风雨谁知长绿苔。半醉闲吟独自来。小徘徊。惟见...
- 22、《鹧鸪天》 潋滟湖光绿正肥。苏堤十里柳丝垂。轻便燕子低低舞,小巧莺儿恰恰...
- 23、《玉楼春(赋双头牡丹)》 帝乡春色浓於雾。谁遣双环堆绣户。金张公子总封侯,姚魏弟兄皆列...
- 24、《婆罗门引(四有八日谢太后庆七十)》 一生富贵,岂知今日有离愁。锦帆风力难收。望断燕山蓟水,万里到...
- 25、《惜分飞(歌楼别客)》 燕子留君君欲去。征马频嘶不住。握手空相觑。泪珠成缕。眉峰聚。...
- 26、《满江红(和王昭仪韵)》 天上人家,醉王母、蟠桃春色。被午夜、漏声催箭,晓光侵阙。花覆...
- 27、《洞仙歌(BC2E·陵赵府兵后僧多占作佛屋)》 西园春暮。乱草迷行路。风卷残花堕红雨。念旧巢燕子,飞傍谁家,...
- 28、《长相思(越上寄雪江)》 吴山深。越山深。空谷佳人金玉音。有谁知此心。夜沈沈。漏沈沈。...
- 29、《满江红(吴江秋夜)》 一个兰舟,双桂桨、顺流东去。但满目、银光万顷,凄其风露。渔火...
- 30、《忆秦娥》 风声恶。个人蕉萃凭高阁。凭高阁。相思无尽,泪珠偷落。锦书欲寄...
- 31、《忆王孙》 无无无有有无无,悟得无无便不愚。日月年时损壮粗。见元初。万道...
- 32、《忆王孙》 从初得得便风流。降伏龟蛇住定州。千日丹成永永收。好因由。自在...
- 33、《失调名(宫人鼓瑟奏霓裳曲)》 绿荷初展。海榴花半吐,绣帘高卷。整顿朱弦,奏霓裳初遍,音清意...
- 34、《汉宫春(春苑赏牡丹)》 玉砌雕栏。见吴宫西子,一笑嫣然。舞困人间半亸,艳粉争妍。珠帘...
- 35、《忆王孙》 五陵无树起秋风。千里黄云与断蓬。人物萧条市井空。思无穷。惟有...
- 36、《忆王孙》 离宫别苑草萋萋。对此如何不泪垂。满槛山川漾落晖。昔人非。惟有...
- 37、《忆王孙》 长安不见使人愁。物换星移几度秋。一自佳人坠玉楼。莫淹留。远别...
- 38、《眼儿媚》 记得年时赏荼コ。蝴蝶满园飞。一双宝马,两行箫管,月下扶归。而...
- 39、《锦瑟清商引》 玉窗夜静月流光。拂鸳弦、先奏清商。天外塞鸿飞呼,群夜渡潇湘。...
- 40、《人月圆》 钱塘江上春潮急,风卷锦帆飞。不堪回首,离宫别馆,杨柳依依。蓟...
- 41、《糖多令(吴江中秋)》 莎草被长洲。吴江拍岸流。忆故家、西北高楼。十载客窗憔悴损,搔...
- 42、《满江红(吴山)》 一霎浮云,都掩尽、日无光色。遥望处、浮图对峙,梵王新阙。燕子...
- 43、《金人捧露盘(越州越王台)》 越山云,越江水,越王台。个中景、尽可徘徊。凌高放目,使人胸次...
- 44、《忆秦娥》 如何说。人生自古多离别。多离别。年年辜负,海棠时节。娇娇独坐...
- 45、《忆秦娥》 天沉沉。香罗拭泪行穷阴。行穷阴。左霜右雪,冷气难禁。几回相忆...
- 46、《忆王孙》 茫茫苦海两无边。无限迷鱼戏黑渊。我掷金钩钓有缘。线儿牵。引上...
- 47、《忆王孙》 心中无事气神和。不觉忻忻言语多。剑用衠铜磨更磨。害风哥。割了...
- 48、《忆王孙》 神舟稳驾出沉流。明月辉辉命自周。两个先生暗点头。有来由。万劫...
- 49、《瑶花》 天中树木,高耸玲珑,向濯缨亭曲。繁枝缀玉。开朵朵九出。飞琼环...
- 50、《凤鸾双舞》 慈元殿、薰风宝鼎,喷香云飘坠。环立翠羽,双歌丽词,舞腰新束,...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