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浚(zhānɡ xùn)
张浚(1097年8月11日—1164年4月20日),字德远,世称紫岩先生。汉州绵竹(今属四川)人。南宋名相、抗金名将、民族英雄、学者,西汉留侯张良之后。宋徽宗政和八年(1118年)登进士第,历枢密院编修官、侍御史等职。苗刘之变时,约吕颐浩、张俊、韩世忠等勤王复辟有功,除知枢密院事。建炎四年(1130年),提出经营川陕建议,出任川陕宣抚处置使,在川陕三年,虽于富平之战中大败,但张浚训练新兵,任用刘子羽、赵开、吴玠等人,以形势牵制东南,江淮也赖以安宁。后除同平章事兼知枢密院,都督诸路军马。部署沿江、两淮诸军为防御计,并谋求北伐,于淮西军变后引咎求罢。秦桧及其党羽当权时,被斥十多年。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金帝完颜亮率大军征南宋,张浚再获起用。宋孝宗即位后,除枢密使。隆兴元年(1163年),封魏国公,督师北伐,初战告捷,收复宿州(今安徽宿州市)等地,后因部下将领不和,于符离之战大败。旋即再相,视师淮上,积极部署抗金措施,不久又为主和派排去。隆兴二年(1164年)病卒,葬宁乡,赠太保,后加赠太师。乾道五年(1169年)谥忠献。著有《紫岩易传》等。近人辑有《张魏公集》。
生平
张浚生于宋哲宗绍圣四年(1097年),为西汉留侯张良、唐朝开元时期名相张九龄之弟张九皋之后。四岁时成孤儿,行直视端,不说诳言,熟人知为大器。入太学,宋徽宗政和八年(1118年),张浚登进士第,调山南府士曹参军。
靖康初年,任太常簿。李纲在金国第一次伐宋晚期和姚平仲合作,与种师道等人之间有争功之嫌。姚平仲劫完颜宗望之营寨而大败,作为主要支持者的李纲被张浚以专权之名弹劾。汴京陷落后,张浚听说宋高宗在应天府(今河南商丘)即位,驰赴应天府,除枢密院编修官,改虞部郎,擢殿中侍御史。金兵南侵,宋高宗往东南逃跑,后军统制韩世忠部下逼逐谏臣坠水死,张浚奏夺韩世忠观察使,上下始知有国法。迁侍御史。
这时宋高宗在扬州,张浚进言说:“中原是天下的根本,希望修葺东京、关陕、襄邓以待巡幸。”拂逆宰相的意思,授任集英殿修撰、知兴远府。尚未出发,升任礼部侍郎,高宗召见对他说:“你知无不言,言无不尽,我将要有所作为,正如想一飞冲天而无羽翼,你留下来辅助我吧。”授任御营使司参赞军事。张浚预计金人必来攻,而南宋朝廷晏然自得,殊不防备,所以力劝宰相黄潜善、汪伯彦,但二人皆笑张浚过虑。
建炎三年(1129年)春,金人侵犯南方,皇帝到钱塘,留下朱胜非在吴门抗御,让张浚一同节制军马。后来朱胜非被召回,张浚单独留下来。当时溃兵数万,所至之处剽掠不已,张浚招集平定下来。宋高宗在临安(今浙江杭州)被将领苗傅、刘正彦所废。张浚组织吕颐浩、张俊、韩世忠、刘光世等破苗傅、刘正彦,使高宗复位,被任知枢密院事。
建炎四
张浚(1097年8月11日—1164年4月20日),字德远,世称紫岩先生。汉州绵竹(今属四川)人。南宋名相、抗金名将、民族英雄、学者,西汉留侯张良之后。宋徽宗政和八年(1118年)登进士第,历枢密院编修官、侍御史等职。苗刘之变时,约吕颐浩、张俊、韩世忠等勤王复辟有功,除知枢密院事。建炎四年(1130年),提出经营川陕建议,出任川陕宣抚处置使,在川陕三年,虽于富平之战中大败,但张浚训练新兵,任用刘子羽、赵开、吴玠等人,以形势牵制东南,江淮也赖以安宁。后除同平章事兼知枢密院,都督诸路军马。部署沿江、两淮诸军为防御计,并谋求北伐,于淮西军变后引咎求罢。秦桧及其党羽当权时,被斥十多年。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金帝完颜亮率大军征南宋,张浚再获起用。宋孝宗即位后,除枢密使。隆兴元年(1163年),封魏国公,督师北伐,初战告捷,收复宿州(今安徽宿州市)等地,后因部下将领不和,于符离之战大败。旋即再相,视师淮上,积极部署抗金措施,不久又为主和派排去。隆兴二年(1164年)病卒,葬宁乡,赠太保,后加赠太师。乾道五年(1169年)谥忠献。著有《紫岩易传》等。近人辑有《张魏公集》。
生平
张浚生于宋哲宗绍圣四年(1097年),为西汉留侯张良、唐朝开元时期名相张九龄之弟张九皋之后。四岁时成孤儿,行直视端,不说诳言,熟人知为大器。入太学,宋徽宗政和八年(1118年),张浚登进士第,调山南府士曹参军。
靖康初年,任太常簿。李纲在金国第一次伐宋晚期和姚平仲合作,与种师道等人之间有争功之嫌。姚平仲劫完颜宗望之营寨而大败,作为主要支持者的李纲被张浚以专权之名弹劾。汴京陷落后,张浚听说宋高宗在应天府(今河南商丘)即位,驰赴应天府,除枢密院编修官,改虞部郎,擢殿中侍御史。金兵南侵,宋高宗往东南逃跑,后军统制韩世忠部下逼逐谏臣坠水死,张浚奏夺韩世忠观察使,上下始知有国法。迁侍御史。
这时宋高宗在扬州,张浚进言说:“中原是天下的根本,希望修葺东京、关陕、襄邓以待巡幸。”拂逆宰相的意思,授任集英殿修撰、知兴远府。尚未出发,升任礼部侍郎,高宗召见对他说:“你知无不言,言无不尽,我将要有所作为,正如想一飞冲天而无羽翼,你留下来辅助我吧。”授任御营使司参赞军事。张浚预计金人必来攻,而南宋朝廷晏然自得,殊不防备,所以力劝宰相黄潜善、汪伯彦,但二人皆笑张浚过虑。
建炎三年(1129年)春,金人侵犯南方,皇帝到钱塘,留下朱胜非在吴门抗御,让张浚一同节制军马。后来朱胜非被召回,张浚单独留下来。当时溃兵数万,所至之处剽掠不已,张浚招集平定下来。宋高宗在临安(今浙江杭州)被将领苗傅、刘正彦所废。张浚组织吕颐浩、张俊、韩世忠、刘光世等破苗傅、刘正彦,使高宗复位,被任知枢密院事。
建炎四
年(1130年),张浚提出经营川陕的建议,出任川陕宣抚处置使。既抵兴元,金兵已取鄜延,金将娄宿孛堇引大兵渡渭水,攻永兴,宋将都按兵不动,不肯相援。张浚到任,即访问风俗,罢斥奸赃,以搜揽豪杰为先务,诸将惕息听命。
此时谍报金人将攻东南,张浚命诸将整军向敌。不久金人大攻江、淮,张浚即治军入卫支援。到达房州,知金人北归,又回师关陕。这时金兀术犹在淮西,张浚惧其继续骚扰东南,想牵制之,遂决策合五路之师攻打永兴,以调动金兵。果然金急调兀术、完颜娄室、完颜宗辅等等入援,大战于富平。泾原帅刘锜身率将士冲击敌阵,杀获颇众。但环庆经略使赵哲畏敌先逃,宋军挫败,张浚退驻兴州,斩赵哲。命吴玠聚残兵扼险于凤翔之和尚原、大散关,以断敌来路,张浚上书待罪,宋高宗手诏慰勉,没有追究。
张浚在关陕三年,训练新兵,以刘子羽为上宾,任赵开为都转运使,擢吴玠为大将守凤翔。刘子羽开善理财,而吴玠每战必胜。西北遗民,归附日众。所以虽然关陕丢失,但全蜀安全,且以形势牵制东南,江、淮亦赖以安。
绍兴元年(1131年),金将乌鲁攻和尚原,吴玠乘险击之,金人大败走。完颜兀术亲自出马,吴玠及其弟吴璘又大破之。这就是吴玠的大散关和尚原之战。张浚论功升检校少保、定国军节度使。
绍兴四年(1134年),被召至临安,后谪居福州。绍兴五年,出任右宰相,都督岳飞镇压杨幺起义。
绍兴六年(1136年),部署诸路军马北伐金朝扶植的刘豫政权﹐进取中原。九月﹐刘豫出兵反扑﹐高宗下令两淮守军南撤。张浚为保长江天险﹐星夜驰至采石(今安徽马鞍山市西南),制止宋军撤退﹐击退刘豫军。
绍兴七年(1137年)三月,刘光世因骄惰怯敌被罢军职,宋高宗拟将刘光世所部划归岳飞,但遭到枢密使秦桧的反对,张浚也表示不同意。遂以刘光世部将王德任左护军都统制、郦琼任副都统制,以兵部尚书、都督府参谋军事吕祉节制。郦琼不服王德居其上,多次申述不被重视。八月,郦琼杀吕祉等,裹胁4万人叛变投向伪齐。九月,张浚因而引咎辞相。
绍兴九年(1139年)正月,宋高宗以宋金和议大赦,张浚复官﹐因多次上书反对高宗﹑秦桧与金议和﹐被排挤出朝。二月,出任福州知州,福建路安抚大使。
绍兴十一年(1141年)十一月,宋金订立绍兴和议;同月,授张浚检校太傅、崇信军节度使、万寿观使闲差,次年封和国公。
绍兴十六年(1146年)七月,张浚上奏备战抗金,秦桧大怒,张浚被罢去检校少傅、节度使、国公官爵,只保留文阶官特进,以提举宫观,绍兴二十年(1150年)又移往永州居住。
绍兴二十五年(1155年)十月,秦桧死。十二月,张浚被重新起用,恢复观文殿大学士职衔及和国公爵位,任判洪州(今江西南昌)。此前不久,张浚因母死守丧,于是奉柩归葬西川,到达江陵时,又上奏请高宗备战抗金,引起新任宰相、秦桧党羽万俟卨、汤思退的不满,宋高宗也以“今复论兵,极为生事”。
绍兴二十六年(1156年)十月,张浚再次被贬往永州居住。
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正月,金军南犯已迫在眉睫,宋高宗在不得不作抵抗准备的同时,也放宽了对张浚居住地点的限制。同年十月,在宋金战争已经开始的情况下,又起用张浚任判潭州,十一月又改为判建康府,当他十二月下旬到任时,“采石之战”已结束,金帝完颜亮已被部下杀死,两淮金军也开始退兵。但宋金战争仍在进行中,宋高宗却认为终归于和,所以并不重用张浚。直到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五月,才任命张浚专一措置两淮事务兼两淮及沿江军马,全面负责江淮防务。六月,高宗即退位,孝宗即位。
宋孝宗即位后,复为枢密使。隆兴元年(1163年),封为魏国公,都督江淮军马渡淮北伐,收复宿州(今安徽宿州市)等地,后因部下将领不和,兵败符离(今安徽宿州市)。主和派势力随即抬头,秦桧党羽汤思退,于七月间被任为右相兼枢密使,议和活动也在进行中。十二月,汤思退升任左相兼枢密使,张浚也升任右相兼枢密使,仍兼江淮东西路。
隆兴二年(1164年)三月,张浚还奉诏视师淮上,积极部署抗金措施。四月,被召回朝,随后江淮都督府也被罢,在太上皇宋高宗干预下,左相汤思退更加紧进行降金乞和活动,张浚感到抗金无望,即求致仕,遂被罢相,授少师、保信军节度使、出判福州(今属福建)。张浚辞新命,恳求致仕,改授醴泉观使闲差。同年八月,张浚病卒,葬宁乡,赠太保,后加赠太师。
乾道五年(1169年),获赐谥号忠献。
轶事典故
张贤良梦
宋·岳珂《桯史》:张贤良君悦,咸家蜀绵竹,世以积德闻。绍圣初,再试制科,宰相章惇览其策,以所对不以元祐为非,大怒,虽得签书剑西判官以去,而科目自是废矣。仕既不甚达,益笃意植媺貤庆,以遗后人。尝一日昼寝,梦神人自天降,告之曰:“天命尔子名德作宰相。”惊而寤,未几而魏公生。时魏公之兄已名滉,君悦不欲更所从,乃字魏公曰德远。出入将相,垂四十年,忠义勋名,为中兴第一,天固有以启之者欤!
魏公遇刺
苗傅、刘正彦曾雇人刺杀张浚。张浚在秀州时,警备甚严,曾经夜里有客至前,出一纸怀中说:“此苗傅、刘正彦募贼公赏格也。”张浚问那你想怎么办?客曰:“仆河北人,粗读书,知逆顺,岂以身为贼用?特见为备不严,恐有后来者耳。”张浚下执这名仗义刺客的手,问其姓名,但不告而去。
镇定处事
相传张浚得罪了秦桧以后,被贬到零陵,随身只带了几箱子旧物。桧党诬告说那里面都是张浚和蜀地旧部往来策划谋反的书信,以为抄家缴来至少可以在其中发现一些不利于张浚的私物。宋高宗派人去抄来,在朝堂上打开却只看到一些书籍,虽然也有书信,但里面都是忧国爱君的话。此外就是破旧衣服,宋高宗大出意外,非常感动,说:没想到张浚竟然一贫如此。于是派使者追赶去送他三百两金。桧党又对外宣称说是去赐张浚死,指望张浚会有错误的反应,自杀或者反叛。消息传到零陵,张浚的左右哭之,张浚说:“我的罪过固然当死,如果象外面传的那样,死了来向国家谢罪也没什么,你们为什么要哭呢?”张浚又问使者是谁,说是殿帅杨存中(即杨沂中)的儿子。张浚说:“我不须死了,存中是我的故部。如果朝廷要赐我死,必然另派他人。”不久使者到了,宣读了皇帝的圣旨,张浚得三百两赏金。
后代地位
宋代
宋理宗时,以张浚、赵鼎为宰相典范,并将张浚列为宋朝昭勋阁二十四人之一,图功臣神像于昭勋阁。宋理宗时期著名政治家,理学大师魏了翁为纪念张浚、张栻,修建紫岩书院,并为之作赞。南宋淳熙年间,在张浚、故乡四川绵竹始建进德堂,祭祀张浚。南宋后期,朝廷在汉中建“张浚祠”以纪念张浚。
元代
元朝时,为追念张浚,光禄大夫赵世延捐俸在张浚故乡绵竹修建书院,因张浚自号紫岩先生,竣工后朝廷就下诏赐名为“紫岩书院”。延祜五年(1318年),元名相张养浩所作《敕赐成都紫岩书院记》有载。
明代
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明太祖取古今功臣三十七人配享历代帝王庙,其中便有张浚[30],并将他的事迹载入《永乐大典》国朝忠传。明英宗时,下旨免张浚后裔差役。嘉靖三年(1524年),明世宗下诏修复张浚父子坟墓,敕建“张浚祠”,并下旨建“南轩书院”,御书匾额,命其墓地为“官山”。将宁乡张浚、张栻父子祠墓及绵竹大柏林张浚父张咸墓两处纳入国家祀典;由首辅杨廷和撰写了重修张浚祠堂记。
清代
清顺治时,张浚等四十一位历代功臣从祀帝王庙。清乾隆十一年(1746),巡抚追捕锡绂于都司衙门旧房,恢复城南书院。嘉庆二十五年,巡抚左杏庄在妙高峰故地复建,并在峰上建“南轩夫子祠”,前为文星阁,道光御书“丽泽风长”匾额。同治八年重建了张浚张南轩墓,并下诏书:“大小文武官员至此止步下车”参拜。清朝政府还优待张浚后人,免除张浚后人的一切差徭杂役。
清朝时,汉州(今四川广汉)建有“三贤堂”,主祀杨绘、宇文之邵、张浚。
相关纪念
故居
张浚故居,是为张浚贬谪永州时宋绍兴七年(1137年)而建。现存建筑民间传说为明朝天启年间(1621—1628年)张浚后裔张皇后重建,时称文昌阁。后族人张勉重修,更名为“勉园”其为木质结构,硬山顶建筑。水井系张浚开凿,后人张勉学刻“紫岩仙井”于天启六年。
张浚故居位于湖南永州市零陵区文星街38号,故居里有永州市人民政府立的碑刻。在故居门前,张浚亲手开凿的“紫岩仙井”,至今仍然在供附近百姓取水饮用、浇灌。
墓葬
1983年,湖南省人民政府将张浚张栻墓定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在各级政府、社会贤达和张浚张栻思想研究会的努力下,张栻墓(含张浚墓)被确定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雕塑
德阳市《名人园》滨河公园位于四川省德阳市旌阳区市内,峨眉山北路沿河景观公园走廊地带(滨河景观东大桥至黄河大桥沿线段,运用多种雕塑艺术形式表现了德阳市历史上的众多历史名人。德阳《名人园》设计者为四川著名雕塑艺术家——罗平(二级美术师,德阳石刻艺术墙《中华魂》设计者)独立设计完成。
为纪念德阳历史文化名人张浚、张拭两父子,公园内为其树立了一座单体雕塑。
纪念馆
在张浚故乡绵竹中学建有张浚塑像和岳飞《送紫岩张先生北伐》诗,在张浚父亲张咸墓所在地的柏林公园建有张浚张栻纪念馆,永作纪念。
▼此时谍报金人将攻东南,张浚命诸将整军向敌。不久金人大攻江、淮,张浚即治军入卫支援。到达房州,知金人北归,又回师关陕。这时金兀术犹在淮西,张浚惧其继续骚扰东南,想牵制之,遂决策合五路之师攻打永兴,以调动金兵。果然金急调兀术、完颜娄室、完颜宗辅等等入援,大战于富平。泾原帅刘锜身率将士冲击敌阵,杀获颇众。但环庆经略使赵哲畏敌先逃,宋军挫败,张浚退驻兴州,斩赵哲。命吴玠聚残兵扼险于凤翔之和尚原、大散关,以断敌来路,张浚上书待罪,宋高宗手诏慰勉,没有追究。
张浚在关陕三年,训练新兵,以刘子羽为上宾,任赵开为都转运使,擢吴玠为大将守凤翔。刘子羽开善理财,而吴玠每战必胜。西北遗民,归附日众。所以虽然关陕丢失,但全蜀安全,且以形势牵制东南,江、淮亦赖以安。
绍兴元年(1131年),金将乌鲁攻和尚原,吴玠乘险击之,金人大败走。完颜兀术亲自出马,吴玠及其弟吴璘又大破之。这就是吴玠的大散关和尚原之战。张浚论功升检校少保、定国军节度使。
绍兴四年(1134年),被召至临安,后谪居福州。绍兴五年,出任右宰相,都督岳飞镇压杨幺起义。
绍兴六年(1136年),部署诸路军马北伐金朝扶植的刘豫政权﹐进取中原。九月﹐刘豫出兵反扑﹐高宗下令两淮守军南撤。张浚为保长江天险﹐星夜驰至采石(今安徽马鞍山市西南),制止宋军撤退﹐击退刘豫军。
绍兴七年(1137年)三月,刘光世因骄惰怯敌被罢军职,宋高宗拟将刘光世所部划归岳飞,但遭到枢密使秦桧的反对,张浚也表示不同意。遂以刘光世部将王德任左护军都统制、郦琼任副都统制,以兵部尚书、都督府参谋军事吕祉节制。郦琼不服王德居其上,多次申述不被重视。八月,郦琼杀吕祉等,裹胁4万人叛变投向伪齐。九月,张浚因而引咎辞相。
绍兴九年(1139年)正月,宋高宗以宋金和议大赦,张浚复官﹐因多次上书反对高宗﹑秦桧与金议和﹐被排挤出朝。二月,出任福州知州,福建路安抚大使。
绍兴十一年(1141年)十一月,宋金订立绍兴和议;同月,授张浚检校太傅、崇信军节度使、万寿观使闲差,次年封和国公。
绍兴十六年(1146年)七月,张浚上奏备战抗金,秦桧大怒,张浚被罢去检校少傅、节度使、国公官爵,只保留文阶官特进,以提举宫观,绍兴二十年(1150年)又移往永州居住。
绍兴二十五年(1155年)十月,秦桧死。十二月,张浚被重新起用,恢复观文殿大学士职衔及和国公爵位,任判洪州(今江西南昌)。此前不久,张浚因母死守丧,于是奉柩归葬西川,到达江陵时,又上奏请高宗备战抗金,引起新任宰相、秦桧党羽万俟卨、汤思退的不满,宋高宗也以“今复论兵,极为生事”。
绍兴二十六年(1156年)十月,张浚再次被贬往永州居住。
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正月,金军南犯已迫在眉睫,宋高宗在不得不作抵抗准备的同时,也放宽了对张浚居住地点的限制。同年十月,在宋金战争已经开始的情况下,又起用张浚任判潭州,十一月又改为判建康府,当他十二月下旬到任时,“采石之战”已结束,金帝完颜亮已被部下杀死,两淮金军也开始退兵。但宋金战争仍在进行中,宋高宗却认为终归于和,所以并不重用张浚。直到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五月,才任命张浚专一措置两淮事务兼两淮及沿江军马,全面负责江淮防务。六月,高宗即退位,孝宗即位。
宋孝宗即位后,复为枢密使。隆兴元年(1163年),封为魏国公,都督江淮军马渡淮北伐,收复宿州(今安徽宿州市)等地,后因部下将领不和,兵败符离(今安徽宿州市)。主和派势力随即抬头,秦桧党羽汤思退,于七月间被任为右相兼枢密使,议和活动也在进行中。十二月,汤思退升任左相兼枢密使,张浚也升任右相兼枢密使,仍兼江淮东西路。
隆兴二年(1164年)三月,张浚还奉诏视师淮上,积极部署抗金措施。四月,被召回朝,随后江淮都督府也被罢,在太上皇宋高宗干预下,左相汤思退更加紧进行降金乞和活动,张浚感到抗金无望,即求致仕,遂被罢相,授少师、保信军节度使、出判福州(今属福建)。张浚辞新命,恳求致仕,改授醴泉观使闲差。同年八月,张浚病卒,葬宁乡,赠太保,后加赠太师。
乾道五年(1169年),获赐谥号忠献。
轶事典故
张贤良梦
宋·岳珂《桯史》:张贤良君悦,咸家蜀绵竹,世以积德闻。绍圣初,再试制科,宰相章惇览其策,以所对不以元祐为非,大怒,虽得签书剑西判官以去,而科目自是废矣。仕既不甚达,益笃意植媺貤庆,以遗后人。尝一日昼寝,梦神人自天降,告之曰:“天命尔子名德作宰相。”惊而寤,未几而魏公生。时魏公之兄已名滉,君悦不欲更所从,乃字魏公曰德远。出入将相,垂四十年,忠义勋名,为中兴第一,天固有以启之者欤!
魏公遇刺
苗傅、刘正彦曾雇人刺杀张浚。张浚在秀州时,警备甚严,曾经夜里有客至前,出一纸怀中说:“此苗傅、刘正彦募贼公赏格也。”张浚问那你想怎么办?客曰:“仆河北人,粗读书,知逆顺,岂以身为贼用?特见为备不严,恐有后来者耳。”张浚下执这名仗义刺客的手,问其姓名,但不告而去。
镇定处事
相传张浚得罪了秦桧以后,被贬到零陵,随身只带了几箱子旧物。桧党诬告说那里面都是张浚和蜀地旧部往来策划谋反的书信,以为抄家缴来至少可以在其中发现一些不利于张浚的私物。宋高宗派人去抄来,在朝堂上打开却只看到一些书籍,虽然也有书信,但里面都是忧国爱君的话。此外就是破旧衣服,宋高宗大出意外,非常感动,说:没想到张浚竟然一贫如此。于是派使者追赶去送他三百两金。桧党又对外宣称说是去赐张浚死,指望张浚会有错误的反应,自杀或者反叛。消息传到零陵,张浚的左右哭之,张浚说:“我的罪过固然当死,如果象外面传的那样,死了来向国家谢罪也没什么,你们为什么要哭呢?”张浚又问使者是谁,说是殿帅杨存中(即杨沂中)的儿子。张浚说:“我不须死了,存中是我的故部。如果朝廷要赐我死,必然另派他人。”不久使者到了,宣读了皇帝的圣旨,张浚得三百两赏金。
后代地位
宋代
宋理宗时,以张浚、赵鼎为宰相典范,并将张浚列为宋朝昭勋阁二十四人之一,图功臣神像于昭勋阁。宋理宗时期著名政治家,理学大师魏了翁为纪念张浚、张栻,修建紫岩书院,并为之作赞。南宋淳熙年间,在张浚、故乡四川绵竹始建进德堂,祭祀张浚。南宋后期,朝廷在汉中建“张浚祠”以纪念张浚。
元代
元朝时,为追念张浚,光禄大夫赵世延捐俸在张浚故乡绵竹修建书院,因张浚自号紫岩先生,竣工后朝廷就下诏赐名为“紫岩书院”。延祜五年(1318年),元名相张养浩所作《敕赐成都紫岩书院记》有载。
明代
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明太祖取古今功臣三十七人配享历代帝王庙,其中便有张浚[30],并将他的事迹载入《永乐大典》国朝忠传。明英宗时,下旨免张浚后裔差役。嘉靖三年(1524年),明世宗下诏修复张浚父子坟墓,敕建“张浚祠”,并下旨建“南轩书院”,御书匾额,命其墓地为“官山”。将宁乡张浚、张栻父子祠墓及绵竹大柏林张浚父张咸墓两处纳入国家祀典;由首辅杨廷和撰写了重修张浚祠堂记。
清代
清顺治时,张浚等四十一位历代功臣从祀帝王庙。清乾隆十一年(1746),巡抚追捕锡绂于都司衙门旧房,恢复城南书院。嘉庆二十五年,巡抚左杏庄在妙高峰故地复建,并在峰上建“南轩夫子祠”,前为文星阁,道光御书“丽泽风长”匾额。同治八年重建了张浚张南轩墓,并下诏书:“大小文武官员至此止步下车”参拜。清朝政府还优待张浚后人,免除张浚后人的一切差徭杂役。
清朝时,汉州(今四川广汉)建有“三贤堂”,主祀杨绘、宇文之邵、张浚。
相关纪念
故居
张浚故居,是为张浚贬谪永州时宋绍兴七年(1137年)而建。现存建筑民间传说为明朝天启年间(1621—1628年)张浚后裔张皇后重建,时称文昌阁。后族人张勉重修,更名为“勉园”其为木质结构,硬山顶建筑。水井系张浚开凿,后人张勉学刻“紫岩仙井”于天启六年。
张浚故居位于湖南永州市零陵区文星街38号,故居里有永州市人民政府立的碑刻。在故居门前,张浚亲手开凿的“紫岩仙井”,至今仍然在供附近百姓取水饮用、浇灌。
墓葬
1983年,湖南省人民政府将张浚张栻墓定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在各级政府、社会贤达和张浚张栻思想研究会的努力下,张栻墓(含张浚墓)被确定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雕塑
德阳市《名人园》滨河公园位于四川省德阳市旌阳区市内,峨眉山北路沿河景观公园走廊地带(滨河景观东大桥至黄河大桥沿线段,运用多种雕塑艺术形式表现了德阳市历史上的众多历史名人。德阳《名人园》设计者为四川著名雕塑艺术家——罗平(二级美术师,德阳石刻艺术墙《中华魂》设计者)独立设计完成。
为纪念德阳历史文化名人张浚、张拭两父子,公园内为其树立了一座单体雕塑。
纪念馆
在张浚故乡绵竹中学建有张浚塑像和岳飞《送紫岩张先生北伐》诗,在张浚父亲张咸墓所在地的柏林公园建有张浚张栻纪念馆,永作纪念。
- 1、《南乡子》 迟日惠风柔。桃李成阴绿渐稠。把酒樽前逢盛旦,凝眸。十里松湖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