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徐铉(916年—991年)南唐,北宋初年文学家、书法家。字鼎臣,广陵(今江苏扬州)人。历官五代吴校书郎、南唐知制诰、翰林学士、吏部尚书,后随李煜归宋,官至散骑常侍,世称徐骑省。淳化初因事贬静难军行军司马。曾受诏与句中正等校定《说文解字》。工于书,好李斯小篆。与弟徐锴有文名,号称“二徐”;又与韩熙载齐名,江东谓之“韩徐”。
生平
先世会稽(今浙江绍兴)人,后迁居广陵。父延休,官江都少尹。徐铉十岁能属文,宅居栖霞寺侧。
初事南唐,历官御史大夫、率更令、右散骑常侍,官至吏部尚书。宋开宝七年(974年),赵匡胤令大将曹彬伐南唐。徐铉曾二度奉李煜之命使宋,谋求和平,告太祖曰:“煜事陛下,如子事父,未有过失,奈何见伐?”太祖道:“汝以为父子分两家,可乎?”铉不能对。十一月,徐铉、周惟简再次入奏,徐铉道:“李煜因病未任朝谒,非敢拒诏也,乞缓兵以全一邦之命。”其言极恳切,与太祖辩,反复再三,声气愈厉。赵匡胤辩不过,拔剑而起,怒斥徐铉:“不须多言!江南国主何罪之有?只是一姓天下,卧榻之侧,不容他人酣睡!”徐铉不敢再言。
南唐亡后,随李煜入观宋太祖,命为率更令。累官至散骑常侍。博学多才,有一只象毙命,取胆不获。铉曰:“于前左足求之。”果得。召问铉,对曰:“象胆随四时在足,今方二月,故知之。”徐铉曾奉旨与句中正、葛湍、王惟恭等同校《说文解字》,于宋太宗雍熙三年(986年)完成并雕版流布,世称“大徐本”,又曾编纂《文苑英华》、《太平广记》等。太平兴国三年(978年),徐铉奉宋太宗之命探视李煜,李煜叹息:“当初我错杀潘佑、李平,悔之不已!”徐铉退而告之,宋太宗闻之大怒,赐李煜自尽。淳化二年(991年),遭庐州女僧道安诬,被贬谪为静难行军司马(属邠州)。邠州苦寒,终不御毛褐,致冷疾(风寒),八月二十六日“晨起,方冠带,遽索笔手疏,约束后事,又别署曰:‘道者,天地之母。’书讫而卒,年七十六。”
轶事典故
先世会稽(今浙江绍兴)人,后迁居广陵。父延休,官江都少尹。徐铉十岁能属文,宅居栖霞寺侧。
初事南唐,历官御史大夫、率更令、右散骑常侍,官至吏部尚书。宋开宝七年(974年),赵匡胤令大将曹彬伐南唐。徐铉曾二度奉李煜之命使宋,谋求和平,告太祖曰:“煜事陛下,如子事父,未有过失,奈何见伐?”太祖道:“汝以为父子分两家,可乎?”铉不能对。十一月,徐铉、周惟简再次入奏,徐铉道:“李煜因病未任朝谒,非敢拒诏也,乞缓兵以全一邦之命。”其言极恳切,与太祖辩,反复再三,声气愈厉。赵匡胤辩不过,拔剑而起,怒斥徐铉:“不须多言!江南国主何罪之有?只是一姓天下,卧榻之侧,不容他人酣睡!”徐铉不敢再言。
南唐亡后,随李煜入观宋太祖,命为率更令。累官至散骑常侍。博学多才,有一只象毙命,取胆不获。铉曰:“于前左足求之。”果得。召问铉,对曰:“象胆随四时在足,今方二月,故知之。”徐铉曾奉旨与句中正、葛湍、王惟恭等同校《说文解字》,于宋太宗雍熙三年(986年)完成并雕版流布,世称“大徐本”,又曾编纂《文苑英华》、《太平广记》等。太平兴国三年(978年),徐铉奉宋太宗之命探视李煜,李煜叹息:“当初我错杀潘佑、李平,悔之不已!”徐铉退而告之,宋太宗闻之大怒,赐李煜自尽。淳化二年(991年),遭庐州女僧道安诬,被贬谪为静难行军司马(属邠州)。邠州苦寒,终不御毛褐,致冷疾(风寒),八月二十六日“晨起,方冠带,遽索笔手疏,约束后事,又别署曰:‘道者,天地之母。’书讫而卒,年七十六。”
个人成就
古文
徐铉的文章承晚唐骈俪之风,而体格孤秀。他为李煜所作墓志铭,立言得体,《宋文鉴》曾录此铭。著有《骑省集》(即《徐公文集》)三十卷,由女婿吴淑编集。前20卷是在南唐作官时写的,后10卷为入宋后所作。有《四部丛刊》影印黄丕烈校旧抄本30卷,附录1卷。近人徐乃昌翻刻宋本,附《补遗》1卷、《校勘记》1卷。另有《学津讨原》、《津逮秘书》等。徐铉好谈神怪,有门客蒯亮乃江东布衣,九十余岁,好大言夸诞,所言皆载入《稽神录》。
徐铉在南唐时,文章议论与韩熙载齐名,称“韩徐”,又与弟徐锴俱精通文字学,号“大小徐”。曾与句中正等共同校订《说文解字》,增补19字入正文,又补402字附于正文后。经他们校订增补的世称“大徐本”。
书法
徐铉长于书法,喜好李斯小篆,隶书也较出色。宋代欧阳修《集古录跋尾·泰峄山刻石》载:“昔徐铉在江南,以小篆驰名,郑文宝其门人也,尝受学于铉,亦见称于一时。”清代冯武称其:“善小篆,映日视之,画之中心,有一缕浓墨,正当其中,至于曲折处,亦当中,无有偏侧;乃笔峰直下不侧,故锋常在画中。”黑龙江省博物馆藏有他的《篆书千字文残卷》(宋摹本)。徐铉的行书也颇为人称道,代表做《私诚帖》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全篇结构平稳,但又不掉趣味,书风含蓄天然,开宋人尚意书风的先河。
诗作
徐铉的诗平易浅切,真率自然,不押险韵,不用奇字,颇近白居易诗风。其《贬官秦州出城作》、《送王四十五归东都》、《寄高邮陈郎中》等诗,均能出自肺腑,情到语流,无生涩雕琢之病。相传徐铉文思敏捷,凡有撰作,常不喜预作,有想请他写文章的人,临事来请,他执笔立就。徐铉曾说,“文速则意思敏壮,缓则体势疏慢”(《郡斋读书志》),所以他的诗流畅有余而深警不足。但也时出隽句,如:“井泉生地脉,砧杵共秋声”(《喜李少保卜邻诗》),足见其思致闲远,意味深长。
主要作品
▼先世会稽(今浙江绍兴)人,后迁居广陵。父延休,官江都少尹。徐铉十岁能属文,宅居栖霞寺侧。
初事南唐,历官御史大夫、率更令、右散骑常侍,官至吏部尚书。宋开宝七年(974年),赵匡胤令大将曹彬伐南唐。徐铉曾二度奉李煜之命使宋,谋求和平,告太祖曰:“煜事陛下,如子事父,未有过失,奈何见伐?”太祖道:“汝以为父子分两家,可乎?”铉不能对。十一月,徐铉、周惟简再次入奏,徐铉道:“李煜因病未任朝谒,非敢拒诏也,乞缓兵以全一邦之命。”其言极恳切,与太祖辩,反复再三,声气愈厉。赵匡胤辩不过,拔剑而起,怒斥徐铉:“不须多言!江南国主何罪之有?只是一姓天下,卧榻之侧,不容他人酣睡!”徐铉不敢再言。
南唐亡后,随李煜入观宋太祖,命为率更令。累官至散骑常侍。博学多才,有一只象毙命,取胆不获。铉曰:“于前左足求之。”果得。召问铉,对曰:“象胆随四时在足,今方二月,故知之。”徐铉曾奉旨与句中正、葛湍、王惟恭等同校《说文解字》,于宋太宗雍熙三年(986年)完成并雕版流布,世称“大徐本”,又曾编纂《文苑英华》、《太平广记》等。太平兴国三年(978年),徐铉奉宋太宗之命探视李煜,李煜叹息:“当初我错杀潘佑、李平,悔之不已!”徐铉退而告之,宋太宗闻之大怒,赐李煜自尽。淳化二年(991年),遭庐州女僧道安诬,被贬谪为静难行军司马(属邠州)。邠州苦寒,终不御毛褐,致冷疾(风寒),八月二十六日“晨起,方冠带,遽索笔手疏,约束后事,又别署曰:‘道者,天地之母。’书讫而卒,年七十六。”
个人成就
古文
徐铉的文章承晚唐骈俪之风,而体格孤秀。他为李煜所作墓志铭,立言得体,《宋文鉴》曾录此铭。著有《骑省集》(即《徐公文集》)三十卷,由女婿吴淑编集。前20卷是在南唐作官时写的,后10卷为入宋后所作。有《四部丛刊》影印黄丕烈校旧抄本30卷,附录1卷。近人徐乃昌翻刻宋本,附《补遗》1卷、《校勘记》1卷。另有《学津讨原》、《津逮秘书》等。徐铉好谈神怪,有门客蒯亮乃江东布衣,九十余岁,好大言夸诞,所言皆载入《稽神录》。
徐铉在南唐时,文章议论与韩熙载齐名,称“韩徐”,又与弟徐锴俱精通文字学,号“大小徐”。曾与句中正等共同校订《说文解字》,增补19字入正文,又补402字附于正文后。经他们校订增补的世称“大徐本”。
书法
徐铉长于书法,喜好李斯小篆,隶书也较出色。宋代欧阳修《集古录跋尾·泰峄山刻石》载:“昔徐铉在江南,以小篆驰名,郑文宝其门人也,尝受学于铉,亦见称于一时。”清代冯武称其:“善小篆,映日视之,画之中心,有一缕浓墨,正当其中,至于曲折处,亦当中,无有偏侧;乃笔峰直下不侧,故锋常在画中。”黑龙江省博物馆藏有他的《篆书千字文残卷》(宋摹本)。徐铉的行书也颇为人称道,代表做《私诚帖》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全篇结构平稳,但又不掉趣味,书风含蓄天然,开宋人尚意书风的先河。
诗作
徐铉的诗平易浅切,真率自然,不押险韵,不用奇字,颇近白居易诗风。其《贬官秦州出城作》、《送王四十五归东都》、《寄高邮陈郎中》等诗,均能出自肺腑,情到语流,无生涩雕琢之病。相传徐铉文思敏捷,凡有撰作,常不喜预作,有想请他写文章的人,临事来请,他执笔立就。徐铉曾说,“文速则意思敏壮,缓则体势疏慢”(《郡斋读书志》),所以他的诗流畅有余而深警不足。但也时出隽句,如:“井泉生地脉,砧杵共秋声”(《喜李少保卜邻诗》),足见其思致闲远,意味深长。
主要作品
- 1、《送王四十五归东都》 离别 海内兵方起,离筵泪易垂。怜君负米去,惜此落花时。想忆看来信,...
- 2、《清明日清远峡作》 岭外春过半,途中火又新。殷勤清远峡,留恋北归人。...
- 3、《题殷舍人宅木芙蓉》 怜君庭下木芙蓉,袅袅纤枝淡淡红。晓吐芳心零宿露,晚摇娇影媚清...
- 4、《重游木兰亭》 缭绕长堤带碧浔,昔年游此尚青衿。兰桡破浪城阴直,玉勒穿花苑树...
- 5、《京口江际弄水》 退公求静独临川,扬子江南二月天。百尺翠屏甘露阁,数帆晴日海门...
- 6、《将过江题白沙馆》 少长在维扬,依然认故乡。金陵佳丽地,不道少风光。稍望吴台远,...
- 7、《早春左省寓直》 旭景鸾台上,微云象阙间。时清政事少,日永直官闲。远籁飞箫管,...
- 8、《江舍人宅筵上有妓唱和州韩舍人歌辞,因以寄》 良宵丝竹偶成欢,中有佳人俯翠鬟。白雪飘飖传乐府,阮郎憔悴在人...
- 9、《寄钟谟》 看看潘鬓二毛生,昨日林梢又转莺。欲对春风忘世虑,敢言尊酒召时...
- 10、《走笔送义兴令赵宣辅》 闻君孤棹泛荆谿,陇首云随别恨飞。杜牧旧居凭买取,他年藜杖愿同...
- 11、《和明道人宿山寺》 闻道经行处,山前与水阳。磬声深小院,灯影迥高房。落宿依楼角,...
- 12、《观人读《春秋》》 日觉儒风薄,谁将霸道羞。乱臣无所惧,何用读春秋。...
- 13、《寄驾部郎中(瞻)》 贱子乖慵性,频为省直牵。交亲每相见,多在相门前。君独疏名路,...
- 14、《从兄龙武将军没于边戍,过旧营宅作》 前年都尉没边城,帐下何人领旧兵。徼外瘴烟沉鼓角,山前秋日照铭...
- 15、《和殷舍人萧员外春雪》 万里春阴乍履端,广庭风起玉尘干。梅花岭上连天白,蕙草阶前特地...
- 16、《春夜月》 幽人春望本多情,况是花繁月正明。竟夕无言亦无寐,绕阶芳草影随...
- 17、《宿蒋帝庙,明日游山南诸寺》 便返城闉尚未甘,更从山北到山南。花枝似雪春虽半,桂魄如眉日始...
- 18、《寄江州萧给事》 夕郎忧国不忧身,今向天涯作逐臣。魂梦暗驰龙阙曙,啸吟闲绕虎谿...
- 19、《题画石山》 彼美巉岩石,谁施黼藻功。回岩明照地,绝壁烂临空。锦段鲜须濯,...
- 20、《送应之道人归江西》 曾骑竹马傍洪厓,二十馀年变物华。客梦等闲过驿阁,归帆遥羡指龙...
- 21、《附池州薛郎中书因寄歙州张员外》 新安从事旧台郎,直气多才不可忘。一旦江山驰别梦,几年簪绂共周...
- 22、《寄饶州王郎中效李白体》 珍重王光嗣,交情尚在不。芜城连宅住,楚塞并车游。别后官三改,...
- 23、《秋日卢龙村舍》 置却人间事,闲从野老游。树声村店晚,草色古城秋。独鸟飞天外,...
- 24、《立秋后一日与朱舍人同直》 一宿秋风未觉凉,数声宫漏日犹长。林泉无计消残暑,虚向华池费稻...
- 25、《九月三十夜雨寄故人》 独听空阶雨,方知秋事悲。寂寥旬假日,萧飒夜长时。别念纷纷起,...
- 26、《九月十一日寄陈郎中》 我多吏事君多病,寂绝过从又几旬。前日龙山烟景好,风前落帽是何...
- 27、《欧阳太监雨中视决堤因堕水明日见于省中因戏之》 闻道张晨盖,徘徊石首东。濬川非伯禹,落水异三公。衣湿仍愁雨,...
- 28、《还过东都,留守周公筵上赠座客》 贾生三载在长沙,故友相思道路赊。已分终年甘寂寞,岂知今日返京...
- 29、《亚元舍人不替深知猥贻佳作三篇清绝不敢轻…庶资一笑耳》 海陵城里春正月,海畔朝阳照残雪。城中有客独登楼,遥望天边白银...
- 30、《寄从兄宪兼示二弟》 别路吴将楚,离忧弟与兄。断云惊晚吹,秋色满孤城。信远鸿初下,...
- 31、《送写真成处士入京》 传神踪迹本来高,泽畔形容愧彩毫。京邑功臣多伫望,凌烟阁上莫辞...
- 32、《赋得风光草际浮》 宿露依芳草,春郊古陌旁。风轻不尽偃,日早未晞阳。耿耿依平远,...
- 33、《王三十七自京垂访,作此送之》 失乡迁客在天涯,门掩苔垣向水斜。只就鳞鸿求远信,敢言车马访贫...
- 34、《得浙西郝判官书未及报闻燕王移镇京口…田书记消息》 秋风海上久离居,曾得刘公一纸书。淡水心情长若此,银钩踪迹更无...
- 35、《经东都太子桥》 纶闱放逐知何道,桂苑风流且暂归。莫问升迁桥上客,身谋疏拙旧心...
- 36、《柳枝辞十二首》 把酒凭君唱柳枝,也从丝管递相随。逢春只合朝朝醉,记取秋风落叶...
- 37、《送郝郎中为浙西判官》 大藩从事本优贤,幕府仍当北固前。花绕楼台山倚郭,寺临江海水连...
- 38、《赠泰州掾令狐克己(文公曾孙)》 念子才多命且奇,乱中抛掷少年时。深藏七泽衣如雪,却见中朝鬓似...
- 39、《表弟包颖见寄(此子侍亲在饶州,累年卧疾)》 常思帝里奉交亲,别后光阴屈指频。兰佩却归纶阁下,荆枝犹寄楚江...
- 40、《闻查建州陷贼寄钟郎中(谟即查从事也)》 闻道将军轻壮图,螺江城下委犀渠。旌旗零落沉荒服,簪履萧条返故...
- 41、《代钟答》 一幅轻绡寄海滨,越姑长感昔时恩。欲知别后情多少,点点凭君看泪...
- 42、《寄外甥苗武仲》 放逐今来涨海边,亲情多在凤台前。且将聚散为闲事,须信华枯是偶...
- 43、《送客至城西,望图山,因寄浙西府中》 牧叟邹生笑语同,莫嗟江上听秋风。君看逐客思乡处,犹在图山更向...
- 44、《雪中作》 赋分多情客,经年去国心。疏钟寒郭晚,密雪水亭深。影迥鸿投渚,...
- 45、《陈觉放还至泰州,以诗见寄,作此答之》 朱云曾为汉家忧,不怕交亲作世仇。壮气未平空咄咄,狂言无验信悠...
- 46、《泰州道中却寄东京故人》 风紧雨凄凄,川回岸渐低。吴州林外近,隋苑雾中迷。聚散纷如此,...
- 47、《寄萧给事(萧江西致仕)》 危言危行古时人,归向西山卧白云。买宅尚寻徐处士,餐霞终访许真...
- 48、《梦游三首》 魂梦悠扬不奈何,夜来还在故人家。香濛蜡烛时时暗,户映屏风故故...
- 49、《又和》 抱瓮何人灌药畦,金衔为尔驻平堤。村桥野店景无限,绿水晴天思欲...
- 50、《送黄秀才姑孰辟命》 世乱离情苦,家贫色养难。水云孤棹去,风雨暮春寒。幕府才方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