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扫描二维码关注官方公众号可快速搜索课本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目录
您正在浏览的为旧版课本,点击查看新版七年级上册历史课本
封面/前言/目录
第一单元 中华文明的起源
第1课 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
第2课 原始的农耕生活
第3课 华夏之祖
活动课一 寻找历史
第二单元 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
第4课 夏、商、西周的兴亡
第5课 灿烂的青铜文明
第6课 春秋战国的纷争
第7课 大变革的时代
第8课 中华文化的勃兴(一)
第9课 中华文化的勃兴(二)
活动课二 编历史小故事
第三单元 统一国家的建立
第10课 “秦王扫六合”
第11课 “伐无道,诛暴秦”
第12课 大一统的汉朝
第13课 两汉经济的发展
第14课 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
第15课 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第16课 昌盛的秦汉文化(一)
第17课 昌盛的秦汉文化(二)
活动课三 秦始皇功过的辩论
第四单元 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第18课 三国鼎立
第19课 江南地区的开发
第20课 北方民族大融合
第21课 承上启下的魏晋南北朝文化(一)
第22课 承上启下的魏晋南北朝文化(二)
活动课四 运用历史地图学习历史
活动课五 “温故而知新”的方法和技能
中国历史大事年表古代部分(上)
附录
后记
封面/前言/目录
第一单元 中华文明的起源
第1课 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
第2课 原始的农耕生活
第3课 华夏之祖
活动课一 寻找历史
第二单元 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
第4课 夏、商、西周的兴亡
第5课 灿烂的青铜文明
第6课 春秋战国的纷争
第7课 大变革的时代
第8课 中华文化的勃兴(一)
第9课 中华文化的勃兴(二)
活动课二 编历史小故事
第三单元 统一国家的建立
第10课 “秦王扫六合”
第11课 “伐无道,诛暴秦”
第12课 大一统的汉朝
第13课 两汉经济的发展
第14课 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
第15课 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第16课 昌盛的秦汉文化(一)
第17课 昌盛的秦汉文化(二)
活动课三 秦始皇功过的辩论
第四单元 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第18课 三国鼎立
第19课 江南地区的开发
第20课 北方民族大融合
第21课 承上启下的魏晋南北朝文化(一)
第22课 承上启下的魏晋南北朝文化(二)
活动课四 运用历史地图学习历史
活动课五 “温故而知新”的方法和技能
中国历史大事年表古代部分(上)
附录
后记
- 三年级英语下册(2025年版)(大同版)
- 三年级英语上册(2024年版)(大同版)
- 一年级数学上册(2024年版)
- 三年级英语下册(2025年版)
- 三年级英语上册(2024年版)
- 八年级影视上册(2024年版)
- 八年级戏剧上册(2024年版)
- 八年级舞蹈上册(2024年版)
- 八年级影视下册(2025年版)
- 八年级戏剧下册(2025年版)
- 八年级舞蹈下册(2025年版)
- 八年级戏剧上册(2024年版)
- 八年级舞蹈上册(2024年版)
- 八年级影视上册(2024年版)
- 八年级戏剧上册(2024年版)
- 八年级舞蹈上册(2024年版)
- 八年级影视上册(2024年版)
- 八年级戏剧上册(2024年版)
-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英语
-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英语
-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数学
-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
- 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上册
- 苏教版三年级下册语文
- 苏教版一年级语文下册
- 苏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
- 苏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
- 北师大版七年级下册数学
- 高二英语选择性必修 第二册
- 高二化学选择性必修1 化学反应原理
- 高三美术选择性必修5 工艺
- 高三英语选择性必修 第三册
- 高一物理必修 第三册
- 高一美术选择性必修1 绘画
- 高二地理选择性必修2 区域发展
- 高二物理选择性必修 第二册
- 高一生物必修1 分子与细胞
- 高二物理选择性必修 第一册
- 高一艺术必修2 艺术与文化(下册)
- 高一地理必修 第二册(中华版)
- 高二艺术选择性必修2 音乐情境表演
- 高二英语选择性必修 第二册
- 高三俄语选择性必修 第三册
- 高一艺术必修1 艺术与生活
- 高二生物选择性必修1 稳态与调节
- 高一俄语必修 第二册
- 《送刘散员同赋陈思王诗游人久不归(一作贺朝或贺朝清)》
- 《早发成皋望河》
- 《安德山池宴集》
- 《奉和圣制登三台言志应制》
- 《侍宴莎册宫应制得情字》
- 《奉和过慈恩寺应制》
- 《奉和七夕宴悬圃应制二首》
- 《奉和喜雪应制》
- 《奉和初春登楼即目应诏》
- 《奉和入潼关》
- 《咏舞(一作杨希道诗)》
- 《奉和咏弓》
- 《春朝闲步》
- 《奉和咏风应魏王教》
- 《侍宴应诏赋韵得前字》
- 《奉和咏日午》
- 《奉和幽山雨后应令》
- 《中妇织流黄》
- 《出塞》
- 《咏乌》
- 《咏鹦鹉》
- 《和边城秋气早》
- 《七夕赋咏成篇》
- 《独坐》
- 《野望》
- 《在京思故园见乡人问》
- 《晚年叙志示翟处士》
- 《山中叙志》
- 《石竹咏》
- 《奉和出颍至淮应令》
- 〖伤感〗 “无端听画角,枕畔红冰薄。”
- 〖伤感〗 “去年今日关山路,细雨梅花正断魂。”
- 〖伤感〗 “滞雨通宵又彻明,百忧如草雨中生。”
- 〖伤感〗 “满地芦花和我老,旧家燕子傍谁飞?”
- 〖伤感〗 “玉梅消瘦,恨东皇命薄。”
- 〖伤感〗 “今日江头两三树,可怜和叶度残春。”
- 〖伤感〗 “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
- 〖伤感〗 “伤心秦汉,生民涂炭,读书人一声长叹。”
- 〖伤感〗 “怅望千秋一洒泪,萧条异代不同时。”
- 〖伤感〗 “醉里且贪欢笑,要愁那得工夫。”
- 〖伤感〗 “楼上黄昏欲望休,玉梯横绝月如钩。”
- 〖伤感〗 “胡雁哀鸣夜夜飞,胡儿眼泪双双落。”
- 〖伤感〗 “今为羌笛出塞声,使我三军泪如雨。”
- 〖伤感〗 “翰林风月三千首,寄与吴姬忍泪看。”
- 〖伤感〗 “曲阑深处重相见,匀泪偎人颤。”
- 〖伤感〗 “但见泪痕湿,不知心恨谁。”
- 〖伤感〗 “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 〖伤感〗 “美人慵翦上元灯,弹泪倚瑶瑟。”
- 〖伤感〗 “故人何不返,春华复应晚。”
- 〖伤感〗 “江心云带蒲帆重,楼上风吹粉泪香。”
- 〖伤感〗 “伤心千古,秦淮一片明月!”
- 〖伤感〗 “香帏风动花入楼,高调鸣筝缓夜愁。”
- 〖伤感〗 “愁无限,消瘦尽,有谁知?闲教玉笼鹦鹉念郎诗。”
- 〖伤感〗 “今日山城对垂泪,伤心不独为悲秋。”
- 〖伤感〗 “曾苦伤春不忍听,凤城何处有花枝。”
- 〖伤感〗 “谁谓含愁独不见,更教明月照流黄。”
- 〖伤感〗 “枝上流莺和泪闻,新啼痕间旧啼痕。”
- 〖伤感〗 “万事一身伤老矣,戎葵凝笑墙东。”
- 〖伤感〗 “林卧愁春尽,开轩览物华。”
- 〖伤感〗 “念畴昔风流,暗伤如许。”